陈麓西:以设计连结历史与未来的城市更新实践
2025-03-26 14:24:09
在城市剧变的当下,如何在更新中保留文化记忆、强化社区韧性,并推动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师陈麓西,凭借其跨文化的学术背景与扎实的设计方法,正持续为这一课题探索出深具启发性的解答。
她认为,一个真正可持续的城市,不仅需具备功能性与美学价值,更应拥有“韧性”——对时间的适应力、对环境的包容力,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承载力。这一理念贯穿于她的每一个项目之中,从传统街区的再生到现代消费空间的重构,皆体现出她对社会公平与空间治理的深刻思考。

陈麓西在东南大学接受建筑学训练,奠定了她对中国传统城市空间与地域文化的深厚理解。随后,她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攻读城市设计硕士学位,进一步拓展了她的全球视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习与实践中,她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历史为根、以社区为本、以韧性为导向的设计方法论。

在太原市中心的历史街区更新项目中,陈麓西主导了历史资产调查与空间活化策略的制定。她不仅关注建筑的修复,更通过空间重组和业态引入,为老街区注入新生命。
传统四合院被转化为咖啡馆、文化展览空间与手工艺坊,在保留建筑肌理的同时引入新的公共性。她特别重视光环境、步行尺度与空间连通性等微观设计细节,提升街区夜间的可达性与社区互动性。这一复合功能的策略强化了街区的文化归属感与社会韧性,成为城市历史保护与当代活力融合的典范。
此外,她也积极回应绅士化(gentrification)所带来的风险,提出“渐进式空间提升”策略,以避免原居民被迫迁离。通过阶段性微更新、保留低租金空间、设立社区参与机制等方式,她致力于让更新成为一个由社区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过程,而非由外力主导的单向介入。

陈麓西的太原市中心历史街区更新项目荣获2025年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大奖(Urban Design & Architecture Design Awards 2025)金奖。该项目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旨在将市中心的历史区域转化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混合用途开发区,既保留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设计团队在保留历史建筑真实性与独特氛围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功能,营造出历史与当代生活和谐共存的城市空间。
该项目的成功,体现了陈麓西在城市更新领域的创新能力与对文化保护的深刻理解。她的设计方法强调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通过空间再利用与功能重构,激发社区的活力与可持续性。这一国际荣誉不仅是对她专业实践的高度认可,也进一步巩固了她在国际设计界的地位,彰显了她在融合传统与现代、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实践中所展现出的卓越才华。

重构消费生态:Hayward购物中心改造设想
除了在中国的传统街区更新中展现卓越的空间干预能力,陈麓西也在美国城市边缘地带提出了面向未来的设计构想。在伯克利学习期间,她聚焦于零售空间退化、社区食物安全与城市物流主导下的空间转型等当代表征性议题,提出了名为“Logistics-to-Table”的创新项目。

该设想以加州湾区城市Hayward的一座废弃购物中心为基地,旨在将其转型为融合本地农业、智慧物流与生活消费的新型城市节点。项目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在其中嵌入农夫市场、共享厨房、可持续餐厅与本地工艺坊,同时引入绿色办公、屋顶农业与多样化居住单元,构建一个生态复合型的多功能综合体。
在建筑策略方面,项目采用LEED绿色标准,结合太阳能板、雨水回收系统与垂直农业等低碳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并降低运营负荷。屋顶农园与社区教育平台不仅承担食物供给的功能,也成为居民参与环境行动、增强集体意识的重要空间。
这一“从物流到餐桌”的设计模型,重塑了城市内部供应链结构,强化了本地生产、本地消费与本地配送的闭环系统,为城市面对疫情、通胀或气候风险等不确定挑战提供了更具弹性的空间解决方案。它不仅回应了未来城市系统的功能需求,也强调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社区的可持续连接力。

空间作为回应:设计的社会介入与文化承载
无论是在中国传统街区的历史再生,还是在美国郊区废弃商业空间的生态重构中,陈麓西的设计始终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如何通过空间回应人们真实生活中的挑战与希望?
她坚信,设计的价值不应止于形式与效率,更应成为社会介入的工具——一个让城市记得过去、连接现在、拥抱未来的手段。她致力于构建一种既有记忆温度、又具成长潜力的城市生态系统,一个能让人们在其中栖息、交流、复原,并继续书写故事的地方。
(来源:点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