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刚:从艺术培训转型老年教育,5年我办了10所老年大学
2025-03-14 16:52:30
2008年,我开了一家琴行,开始了从事青少年艺术培训的创业之旅,在经历行业兴起、高潮,到逐步低迷之后。2019年底,我和爱人转型在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街道创办了第一所老年大学,承蒙广大学员的喜爱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在过去异常艰难的几年,老年大学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2023年以来公司迎来新发展。我们接连在重庆主城江北区的五里店街道、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渝北区双凤桥街道和九龙坡谢家湾街道(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校)开设多所老年大学,并在两江新区少年宫城市中心设立了老年大学教学点。
同时,也和重庆市民政局直属单位爱心庄园联合举办了一所可以“走读+住读”的老年大学,即后又在贵州遵义联合办了5所“走读+住读”的老年大学,学员超过5000余名,还创立了“荣百年”老年大学这个品牌。目前,这样的创新模式在行业独树一帜。
这些年,有不少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办老年大学,鼓励也好,质疑也罢。其实,我挺理解大家的疑问。一是,我还年轻,还没经历老年阶段,是否对服务老年群体有足够的认知;二是,涉及老年服务的领域,大多有资本的影子,你一个农村出来的山里娃,就你两口子,有何能耐办好老年大学。
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我为什么要办老年大学,算是对关注老年大学朋友的回答,也是对过往的回顾总结。
01爱唱歌的山里娃
我的家乡在酉阳县南腰界镇,这里是重庆唯一的老革命根据地。上世纪30年代,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创建革命根据地,红三军和红六军所属部队曾在这里会师。因此,我们村有了一个光荣的名字——红岩村。
提起我大山深处的老家,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山高、路远、交道不便,具体有多不便呢?我想用那句“交通基本靠走”的网络语来表述一点也不为过。
记得,小时候跟爸妈一起挑着玉米到镇上,一个来回就得一个半小时。我曾跟一些朋友调侃,我的老家从来没有过小偷,因为红岩村地处一条断头路的尽头,进出村子就一条路,小偷来了也跑不出去。
我的家乡虽然交通不便,但却风光秀美、民风淳朴,我们村的村民大多是苗族。咱们苗族人天性喜欢唱歌,大多会唱酉阳民歌,酉阳民歌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会上、劳作时,有什么大小活动等,都能听到传统的酉阳民歌。
我们一家都喜欢唱歌,爸爸、哥哥和两个姐姐都爱唱,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邻里乡亲都会请我爸去“唱花灯”,“唱花灯”是土家族和苗族的民俗活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这样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喜欢上了唱歌,上学路上、干农活间歇、放牛的时候都要放开嗓子唱上几段。
02音乐伴我成长
爱唱歌还不能完全概括我这个苗族土著的特点,我何止是会唱歌,那简直是吹、拉、弹、唱加跳舞,无所不通,无所不精。
记得,小时候家里吹的长笛、二胡,都是爸爸用竹子做的。现在回想起来,老爸做的笛子音色跟质量,比起很多厂家都更胜一筹。后来,上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外出打工的哥哥、姐姐,给我带回了电子琴、口琴等乐器,我照着说明书,居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演奏。可以说,音乐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我的演奏技能也可以在笛子、二胡、电子琴和口琴这几种乐器中自由切换。
因为对音乐的热爱,外加还有那么一点人来疯的性格,越是热闹的场合,越能激发我的表演欲望,所以我从小就是班级里的文娱积极分子。学校里的大小活动,唱歌、跳舞从来都是主力选手。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就顺理成章地报考了长江师范学院的音乐专业。到了这个阶段,唱歌、跳舞成了我的学业,我也有机会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学得也更加尽兴。期间,还和大学朋友组建过乐队,参加过一些演出和海选活动,做过几天明星梦。
2006年大学毕业,我就成为了重庆市巴南区某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师,开启了传授音乐知识的新阶段。回顾我各个阶段的成长经历,音乐始终伴随着我,从孩提时的单纯好玩,到中学阶段的青葱岁月,再到大学时的情窦初开,是音乐给了我激情,给了我欢乐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很庆幸,在我的成长岁月,一直有音乐相伴。
03工作后的烦恼
我对音乐始终满怀激情,亦非常热爱我的工作。在学校工作期间,仍然发挥着我的文娱特长。一方面尽职尽责地上好相关课程,同时也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学校大小文娱活动的组织、执行,把快乐传递给大家,用音乐的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当然,工作了,开始自食其力了,跟当学生不一样,也有了一些新的烦恼。当时房地产市场兴起,开发商的广告随处可见,作为一名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山里娃,我也渴望在主城拥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
但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仅1080元,除掉房租、生活费等日常开销,一年下来能存个几千元,都还得精打细算,心里一直犯嘀咕:“我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房子呢!”
于是,我尝试着周末在校外做副业,到音乐培训机构上课,教小朋友弹琴、唱歌。当时,机构给我排的课比较多,每天从早晨上到晚上,有500元的课时报酬。拿到第一笔副业收入,我非常高兴,心想教小朋友上课还不错呢,要是每个周末都上课,副业收入比我主业还多。
就这样,在工作之余,我开启了周末到机构兼职上课的生活。每天工作比较繁忙,但也感到特别充实。我太喜欢自己的工作了,因为喜欢弹琴、唱歌,看到小朋友们充满激情的演奏和歌唱,我觉得特别的幸福!
04给老年人上课
作为文娱活跃分子,一个“人来疯”,似乎在哪里都有自己的用武空间。
在巴南工作期间,一次我看到旁边社区的一群老年人在排练扭秧歌,当时她们正好缺两个男舞伴,见我看得出神,一位阿姨就邀请我一起跳,我想跳就跳?就拉起一位男同事,毅然加入队伍。
没想到这些阿姨还挺会照顾人的,一直跟我们沟通,关心我们的感受,让我觉得这也挺好玩的。跟这些阿姨打上交道之后,她们得知我是学校的音乐老师,就经常请我指导她们合唱团的排练。
我就发现社区有一所老年大学,有面向老年群体的声乐、钢琴等课程,就自告奋勇地承担起了社区合唱团的授课。当然何老师的技能并不限于此,我还会教钢琴、吉他、非洲鼓、电子琴、二胡、葫芦丝等课程。
上课的时候,我就感到,别看面对的是一群老年人,其实她们上起课来,比小朋友还纯粹,学得比小朋友还认真。你可想象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一群年过半百的老年人,她们重新回到课堂,非常认真地听你上课,并且课堂作业还完成得一丝不苟。
我的课堂,本就是抒发情感,分享快乐的课程。在这里,老年人们无疑会得到更纯粹的艺术熏陶,更加唤起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觉得工作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在这里得到升发!
05开办琴行
在琴行兼职工作两年之后,我逐渐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些认知。同时,迫于在重庆主城落户生根的压力,以及为了让未来更有掌控性。2008年5月,我辞掉了学校的教师工作,在渝北区黄泥磅接过一家转让的琴行。
当时,我以自己工作两年的全部积蓄1.8万元,并借了5000元的外债,接过了这家琴行,开启了做教培的创业之旅。感恩我赶上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好时代,随着市民收入的提升,让小朋友接受艺术培训日渐成为众多家庭的选择,我以琴行的经营逐渐实现养家糊口,并且遇见了我一生的伴侣小张女士,张老师上的西南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机构教授钢琴、古筝等课程,就这样我们小两口撑起了这个培训机构。
何校长与妻子张老师
2012年7月,我们又在新牌坊开了第二家琴行。2013年9月,第三家琴行落户在龙塔。最巅峰时期,三家琴行招收的学员达到600名。我们通过自己辛勤努力的工作,有了一些积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期间,我们还做了知名钢琴品牌的代理商,从事的还是跟音乐相关的工作。这个阶段,也逐渐积累起了一定的管理经验,树立起相应的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
06事业的转机
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扎根教育培训行业多年。大概在2016年的时候,我逐渐感到青少年钢琴培训的热度在减退,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没那么好招生了,这不由得倒逼我思考青少年钢琴培训市场的前景。继续经营琴行,未来肯定会愈发的艰难。如不开琴行,自己又能做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还有,就是自2008年起,我一直在几所老年大学兼职任教,还是重庆市老年大学特聘的电子琴教师。我发现老年群体对艺术学习的需求却是增量市场,以重庆大多老年大学为例,其声乐、钢琴班经常是刚推出来,几个小时报名就满了,而且还是上百人的大班,很多老年人是苦于报不上名。
当时,我对老年大学的办学模式也比较熟悉,就萌生了转变思路办一所老年大学的念头。因为,这不算太大跨度的转型,同样是从事音乐艺术教育培训,只是学生群体不同而已。
我把想法跟夫人张老师讲了,她也特别支持。
07公办老年大学之“痛”
在我看来,公办老年大学更多的是解决老年人的课程需求,其实老年群体退休之后,普遍存在一定的孤独感,他们更需要情感需求。
另外,作为老年大学的科任老师,我一直认为上百人的大班,不利于课堂教学。因为学生实在太多了,你根本没法兼顾到更多的学员。
我做过学校的教师,自己也开琴行,太了解班级的教学体验了。学生多了,你就照顾不过来,毕竟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50人的班型跟20人的班型,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何况是上百人的大班。
我设想的老年大学,一定要控制班级人数,学员不能太多,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要为学员提供充分的情感关怀。
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教导我们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当然,为人子女,我也希望自己的父母被人尊重善待。
基于此,我就跟大石坝街道做了沟通,街道的领导也非常认可,毕竟老年群体有追求兴趣爱好的需求,而我可提供更有质量和人性化的课程,街道也可在场地方面进行支持。就这样2019年12月,大石坝街道老年大学应运而生。
08与“老”结缘
其实,之所以决定创办老年大学,还有几段发生在我与老年学员之间的真实故事。它一直萦绕着我,激励着我把对老年人服务当作毕生追求的事业。
2008年底,一天我坐公交车从巴南到南坪,看见公路边的广告牌打着:“首付5万元,卖两房”的广告。这几个硕大的字,瞬间击中了我的心扉。
当时,我存了几万元,也寻思着贷款买个房。就看了一些房子,一个置业顾问忽悠我,说我有教师资格证,首付两成购房款就可买房,于是就交了定金。
后来才得知,自己被套路了,必须得首付三成,当时为筹钱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见我愁眉不展,一位带孙子来上课的阿姨就问:“小何,这两天见你有点心事,遇到什么事情了吗?”
我把情况跟她讲了,她就说可以借钱给我,恰好她有一位亲戚的孙子也在琴行上课,就这样两位阿姨各借了好几千给我,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另一件就是2010年我们筹备婚礼。我的老家在酉阳山区,爱人张老师来自山东,我们在重庆主城的朋友也不多。
当学员们得知我们婚期将近,特意提出给我们操办婚礼,还随了份子钱,那阵仗、那份投入,真跟给自己子女办婚礼没什么两样。当时办了12桌宴席,其中10桌都是我的学员。
这两件事,这份深情厚谊,让我跟张老师终生难忘。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们遇到的可是一群胜似母亲的妈妈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课上好,不把老年大学这份事业干好呢?
正是这些年的认真付出,我们也收获了一批铁杆粉丝。自从我在老年大学上课以来,就有一批学员一直跟着我上课。我也曾发愿,只要她们能来,就陪他们学到老。
09创业维艰
创办大石坝街道老年大学,我前前后后投入了50万元,那可是我的全部家底,因为资金紧缺,很多装修都是我自己做的。经过几个月的忙碌,学校终于开起来了。
就在我准备大展拳脚之时,不想,疫情爆发了,这对我们两口子来说不啻当头一棒。在时断时续的管控中,同行都停止了招生,但我们坚持只要有一个学员报名,就要开课。
当时,很多朋友都在感叹,环境太艰难了,快要撑不下去了。但这一切,对于从大山走出来的我来说,即使再苦再难,也得坚持,也得挺住。
我在家是老幺,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我应该是家里最受疼爱的那一个。然而,事实却不同,并非爸妈和哥哥姐姐不爱我,只是情况太特殊。爸妈40岁的时候才有了我,大哥长我近20岁,我上小学时,他已分家自立门户,最小的一个姐姐也大我10岁,我进学校的时候,她们也走出大山到沿海城市务工。
就这样,我8岁的时候就开始做家务,什么煮饭、放牛、放羊、喂猪,都是每天的例行事项。到了11岁,我就开始干家里的重活、累活了。没有办法,因为家里的农活实在太多。
一是,家里的田土太远,基本上一个来回都得90分钟,耕作费时费力;二是,家里养的牲畜较多,常年养有1头耕牛,每年最低不少于养6头猪、4条羊。农活的特点就是周而复始,每天都得去干。当时爸妈也开始衰老,作为家里的男子汉,我必须站出来。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一次跟同村的邻居们挑玉米到镇上,大家挑着100多斤的粮食走成一排,偏偏我走在中间。同行的都是成年劳动力,而我身材消瘦,正是吃长饭的年纪,还穿着一双有点偏大的解放鞋。走着走着就感觉有点吃力了,但我夹在中间,如果停下来就会影响后面的队伍,没办法只得咬牙坚持。
回想起来,那种滋味是真不好受。也许是过早地承担重活,以至于我现在背还有点驼。这样的经历,在我的成长岁月,还有太多太多。也时刻激励着我,要努力学习走出大山。
都说苦难是一笔财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正是在山区的历练,磨炼了我的意志,支撑着我一定要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随着疫情的放开,大石坝街道老年大学也迎来开花结果的收获时节。一路走来,我们从最初的招收3个学员,到7个,15个,到现在的30多个班,700多位学员。
可喜的是,随着我们的口碑越来越好,很多住在其他区域的学员也坐车到大石坝来上课。就有一些学员询问,能否到她们所在的街道办一所老年大学,这也让我备受鼓舞。经过一系列的筹备,从2023年开始,我们陆续在五里店街道、天星桥街道、石坪桥街道、双凤桥街道、谢家湾街道等地开设老年大学。
也在这一年,我毅然关停了经营15年的琴行,全身心投入到老年大学事业。
10爱与关怀
办了老年大学,时常有人问我,你们学校有何特点?
我就讲,除了专业的课堂教学,开在社区,离老年朋友的家近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注重对学员的情感关怀。如果说公办老年大学是为学员提供课程服务,那么我们还附加了更多的情感服务。我们不仅关注学员的学习情况,还关心他们的生活、家庭、身体和情绪状态。
所以,上午有课的时候,我就会到门口去迎接学员。这样做,就是想当面向她们问声好。我也时常跟员工讲,要真切地把学员当做自己的家人来对待,对老年人要有耐心和细心。
学员报名的时候,我们都要为每一位老年人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具体内容包括其身体情况,是否患病,家庭成员等等。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担心万一老年人突然发病,可以得到及时对 症的救治;如果联系不上,也可第一时间告知其家人。
比如:学员当天没来上课,教务老师就要打电话询问原因。学员在学校感到不舒服,教职员工务必第一时间送医。
此外,虽然我是几所老年大学的校长,但我也一直坚持上课,我必须站在离学员最近的地方,去发现和感知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不管是自己教授的课程,还是相关排练、演出,我都亲力亲为。
11研发适老化课程
当然,做事业爱心和热情必不可少,但在具体执行层面,还得尊重客户,尊重行业。
为老年人上了10多年的课,我就发现市面上的一些教材,不太适合老年群体。比如,教材普遍字体偏小,有些还是五线谱,这让一些老年人学起来比较吃力。我就组织团队专门研发了一套适合老年群体学习的内部教材,采用了简谱,字体也设计得更大一些。
在班型的招生方面,我也进行了控制,合唱团每班最多招收50名学员,风采走秀30人。钢琴、古筝、葫芦丝、电吹管等乐器演奏,全部采用小班制,只招20人。这样设计班型,就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并且,我们每天都会布置作业,教务老师还会催学员交作业。有一位学员曾调侃:“我一个80岁的老太婆,还要交作业”。
这位老奶奶的话很有趣,但这是真的,不是在开玩笑,也是学校对学员的一贯要求。毕竟你交了作业,老师才知道你有没学会,才能帮助你进步。我们既然收了学费,就要对教学质量负责。
另外,为方便老年人接送孙辈上学。学校的上学时间比中小学略晚,而下午的放学时间则适当地提前了一点。
在学校的每一天,我感到的都是温情满满。很多学员都说,感谢何校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学习平台,让我们老了还能实现年轻时的梦想!
其实,我想说的,这也是我的梦想,让你们的晚年过得幸福、快乐,是我的人生福报。
12寓教于乐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们也下足了功夫,不仅教授专业的知识,老师也是完全融入老年群体,成为她们中的一份子,注重寓教于乐。
很多学员都喜欢上我的课,说我是她们的开心果。事实上,我也一直要求自己,在课堂上要全情投入,要以激情和快乐感染每一位学员。同时,对于学员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我也非常有耐心,要讲解到他们明白为止。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也不完全拘泥于教材。《上春山》刚出来,学校课程就马上跟上。今年《苹果香》爆火,也立刻给安排上,这让学员们感到没有被流行潮流所拉下。
学校的手机摄影、形体礼仪,以及相关器乐演奏课程,天气好我们也适时地把课堂安排在户外。
比如,到公园,拍摄植物,拍美照,来一场器乐合奏。在商场,走一段旗袍秀。然后制作美美的活动花絮,发到视频平台,学员们都很喜欢。
每学期的文艺汇演,大家都热情高涨,用心展示着学习成果。学校定期还会邀请一些行业领域的专家,如歌手、画家、书法家等到学校做讲座,开展丰富的交流活动。
13零差评的学校
正是这一系列的举措,让大石坝街道老年大学收获不少学员的口碑。此外,我认为学校得以发展,还离不开一群热爱、认同这份事业的团队。
在我们学校,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我们的学员,也是我们的员工,并且还是不拿工资的员工。还是以大石坝校区为例,学校的两名教务刘老师和杨老师就是其中代表。刘老师家就在学校附近,她是古筝班的优秀学员,已在学校上了3年的课,她学到第二年就具备了独奏表演的能力。
她觉得在学校找到了兴趣爱好,还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就把住在几公里外的闺蜜杨老师也邀请过来上课。现在,她们俩都义务为学校承担教务工作。
还有她们也知道,我的工作比较忙,开了新校区事情更多了。也比较体谅我,就主动帮助我。当然,我也非常感谢她们。
另外,就是学员们也知道,我做这份事业,有一份情怀,也有一点半公益性质。我们的收费比公办老年大学略高,也是非常亲民的价格。
比如,我们的声乐班是一期300元,15节课,平均下来每节课就20元。其他乐器演奏班收费高一点,但都没超过600元。这样的收费,肯定不是赚钱的行当。
她们认可学校,认可我,才愿意推荐邻里乡亲来上课。并且,很多学员没课的时候,也愿意到学校来转一转,坐一坐。这很好,我也希望这里不仅是老年人学习的地方,也是她们交朋会友、组织活动的场所。
四年下来,大石坝街道老年大学创下一个不小的奇迹,就是没有一起纠纷,没有一个差评。
14荣百年:可以走读和住读的老年大学
学校跨区域发展之后,我也寻思着打造老年大学的品牌。于是,“荣百年”这个品牌就诞生了。
何为“荣百年”?就是“荣养百年,健康生活”,我要让学员们在老年大学学到一百岁,健康快乐地生活。
为此,我也有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就是要办一所可以走读和住读的老年大学。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得从一位学员说起。
这位学员从2008年就跟着我上课,到现在已经上了16年。她就问:“以后我走不动了,还怎么上学?”这个问题当时就把我问住了。学校的确有几位80多岁的学员,不可能由保姆推着轮椅来上课呀,并且学校在二楼,也不方便出行。
后来,我就跟同在学校上风采走秀和古筝课的妻子张老师交流,张老师说我们可以开直播、做视频,让她们在家通过线上进行学习。
何校长应邀做客“重庆之声”栏目
于是,我们就注册了“重庆何校长”的抖音账号,把上课的日常和活动花絮通过短视频进行分享,到了晚上我还要和张老师做一段时间的直播,持续分享音乐知识和老年教育的点点滴滴。
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为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服务,后来就发现一个行业痛点。目前,老年大学主要是为学员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兴趣服务,而养老机构开展的则是康养和护理方面的服务,如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岂不是一个细分市场。并且,还可满足很多老年人继续学习的诉求,因为公办老年大学都不招80岁以上的学员。
此后,经过与重庆市民政局旗下直属单位爱心庄园的深度合作,我们把“荣百年”老年大学的课程精髓,无缝融入到位于江北区铁山坪森林公园的爱心庄园,打造了可以走读和住读的老年大学。
每次上课,学员们可以乘坐爱心庄园的大巴车到校,行动不便的学员可以选择在爱心庄园住读,这里环境优雅,服务专业,一来可以继续上课,二来可以得到专业的养老护理。
15理想与坚持
随着当前步入老年阶段群体的增多,银发经济逐渐成为一个新的风口。一些养老机构、服务老年群体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
在一些人看来,养老产业是一个很赚钱的行业。毕竟,现在的老年人有钱,又有闲,且市场巨大。
也有很多人问我办老年大学赚不赚钱,在我看来,现在市面上很多公办老年大学都有政府背景、政策扶持,如果民办老年大学还要承担高昂的房租,是很难运营下去的。所以,才采取了与政府、街道、公办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公办老年大学更多解决的是老年人兴趣需求的问题,而我们民办的就要在教学质量和人文关怀上下功夫。
我们的收费,比公办老年大学略高,但跟青少年艺术培训的费用相比,只是其几分之一。我们不以挣钱为目的,也不完全做公益,也得先解决生存问题再谈发展。这些年,有很多做保健品和老年养生的企业找我合作,我都统统拒绝了。
教老年人唱歌是我的爱好,服务老年群体有我的一份情怀,我不想这份事业被资本所左右。当然,我们也要赚一点钱,让我们家庭生活得好好的才行。
<p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margin-top
(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