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院长:以“毫米级”精准守护光明——3个月先天性白内障婴儿重获清晰视界之路
2025-03-21 17:29:24
在郑州普瑞眼科医院的手术室内,一台特殊的手术正在进行:3个月大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静静躺在手术台上,陈刚院长手持显微器械,在不足1厘米的眼球上展开了一场“毫米级”的精准战役。作为河南省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开拓者,陈刚教授以近40年的经验与技术积累,为这名婴儿撕开了混沌视界的帷幕,也为先天性白内障的早期干预树立了典范。

先天性白内障的挑战:时间窗与精准度的双重考验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主要病因之一,若未在视觉发育关键期(通常为出生后6个月内)及时干预,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弱视甚至失明。然而,婴儿眼球结构发育未成熟,晶状体囊膜薄且弹性差,手术中稍有不慎便可能损伤虹膜、角膜或玻璃体,这对医生的显微操作精度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要求。
陈刚院长团队接诊的这名患儿,双眼晶状体已完全混浊,仅存光感。面对如此棘手的病例,他迅速制定了个性化方案:一期手术摘除混浊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体,术后配合视觉训练,以避免弱视发展。这一方案需突破传统“分阶段手术”的局限,在单次操作中完成高难度操作,对术者的解剖学功底和应变能力均是极大挑战。

技术突破:显微手术与创新术式的完美融合
术中,陈刚院长采用了改良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通过不足2.2毫米的微切口,以高频超声探头将婴儿细如米粒的晶状体核乳化成微粒吸除,随后植入专为婴幼儿设计的软性人工晶体。整个过程需在10分钟内完成,且需精准避开血管密集的视网膜区域,误差需控制在0.1毫米以内。
值得一提的是,陈刚院长在术中应用了其自主研发的“保留前囊的晶状体玻璃体切割技术”(获国家专利ZL 201120072433.X),通过优化前囊开口方式,最大程度保留眼部生理结构稳定性,降低术后青光眼、后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风险。这一创新术式曾成功应用于百岁老人、合并全身疾病的高危患者,此次在婴儿手术中再次验证了其安全性。

仁心仁术:从技术到人文的全维度守护
术后48小时,患儿双眼视力评估显示光定位准确,人工晶体位置居中,角膜透明无水肿。陈刚院长特别强调:“手术只是第一步,后续需通过遮盖疗法、视觉刺激训练促进视神经发育。”为此,团队为家属定制了详细的康复计划,并定期远程随访监测眼底情况。
这种全周期管理模式,源于陈刚院长对先天性白内障治疗的深刻认知。他曾多次在学术会议上呼吁:“患儿家长常因恐惧而延误治疗,但现代技术已能让90%的患儿术后视力达到0.5以上。医生的责任不仅是操作器械,更要传递科学的治疗信心。”

行业标杆:以技术普惠推动光明事业
作为国内首批开展婴幼儿白内障手术的专家,陈刚院长累计完成各类白内障手术超10万例,其中复杂先天性病例占比达15%。他主导的“保留前囊三联手术”被纳入《中国白内障诊疗指南》,其团队每年为近百名贫困家庭患儿提供公益手术援助,真正践行了“医术与仁心并重”的医者使命。
这场为3个月婴儿实施的手术,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揭示了先天性白内障治疗的核心理念:早发现、早干预、个性化。正如陈刚院长所言:“每一双眼睛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而我们,是守护这份光明的匠人。”
陈刚简介

主任医师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郑州普瑞眼科医院业务院长
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
国家卫生部“百万贫困白内障复明工程”技术指导组成员
河南省最早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专家
从事眼科临床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30多年,完成各种类型白内障手术10万余例(上至106岁老人,下至3个月婴儿),其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三联手术,荣获卫生部及河南科研成果一、二等奖。共撰写国家级论文30余篇,专著2部,科研成果数十项。
(来源:点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