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岭村驻村工作队:箬岭古道焕新颜
2025-04-03 14:57:01
在皖南群山环抱间,坐落着一座千年古村——歙县许村镇箬岭村。这里既是隋唐古官道的遗存地,又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地,更是乡村振兴的样本地。近年来,箬岭村驻村工作队在村两委的支持下,以“古道、古村、古文化”为底色,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新画卷。
(一)千年古道,历史与现代的交响
箬岭古道,始建于隋唐,是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官道之一,全长30余公里,青白石铺就的蜿蜒小径承载着徽商“走出大山”的传奇故事。《新修箬岭道记》中写道:“率计一岁中行是岭者不下十数万人”,自古道上最大的一块“四担石”,见证了古徽州出仕、务农、做工、行商的艰辛岁月;箬岭关的“天险重开”碑刻,诉说着明清时期的军事与商贸盛景。驻村工作队着力于箬岭古道文化,深入挖掘箬岭红色历史,让那些年被掩埋的峥嵘岁月重见天日。如今的古道,不仅入选了“中国最美森林古道”,更成为徒步爱好者的天堂。冬季雾凇挂满枝头,银装素裹犹如仙境一般;春夏季竹海茶园相映,秋季金黄色的菊花田铺满了箬岭的山谷之间,这里四季皆景。
(二)文化传承,民俗与信仰的活态延续
箬岭村的文化底蕴深厚,尤以“抬汪公庙会”为盛。汪公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供奉隋末唐初的越国公汪华。每年重阳庙会期间,村民抬着神像巡游,锣鼓喧天,再现古徽州“忠孝节义”的文化基因。而村内的茶坦天街,曾是明清时期徽商贸易的重要集散地,粮食、茶叶、盐商络绎不绝。如今,工作队结合工作实际,联合镇村两委通过产业帮扶、和美乡村建设等多渠道引入建设资金,茶坦天街的历史风貌得以复现,石板路、观景台,沿途的古道步亭与现代民宿交融,成为游客体验徽商文化的“时光隧道”。
(三)攻坚克难,灾后重建与古桥新生
2024年的“6·20”特大洪灾曾让箬岭村面临严峻考验,洪灾来临之际,我工作队迅速开展危险区域排查,转移存在受灾风险的农户。灾后对于村内古桥、古道的部分受损情况,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迅速行动,联合文物部门对明清古桥进行定损修复,镇里同时发起古桥修复捐款,旨在确保古文物“修旧如旧”。同时,组织村民对于村落路段进行清理,开展茅舍至正岭路段的河道清理、易滑坡路段的堤塝修建,提升入村道路的抗灾能力。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不仅守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凝聚了村民共建家园的决心。
(四)和美乡村,产业与生态的双重蝶变
箬岭村的振兴之路,驻村工作队以“茶旅融合”为突破口。依托千亩高山茶园,为村里引入“谢裕泰”茶企,打造“歙州红”品牌,推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同时,我工作队依托入户遍访深入挖掘村落红色资源,争取修缮茶坦无名红军烈士墓,串联箬岭关战役遗址、黄山游击队活动轨迹,打造红色研学路线。驻村以来争取的项目建设更让村庄焕发新颜:沿村河道的堤塝修复、正岭至五昌庙道路拓宽、五昌庙村落河道对面新建道路,五昌庙段易滑坡路段的堤塝修建、新桥至茅舍道路拓宽、茅舍游客中心、茅舍至茶坦的硬化道路,建设茅舍停车场两处、外边山观景台、茶坦山间露营地、茶坦村口停车场以及茶坦村史馆。我工作队在为民办实事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村落发展辐射面,提升村庄硬实力。村落共9户农家乐兴起,“箬岭山庄”“万友土菜馆”等成为网红打卡点,年均接待游客约2万人次。
(五)未来可期,乡村振兴的箬岭答卷
从“靠山吃山”到“生态富民”,箬岭村的蜕变是徽州乡村振兴的缩影。如今的村庄,春日杜鹃漫山,夏日竹海避暑,秋日菊花如金,冬日雾凇如画。村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9880元逐年攀升,未来可期。美丽乡村建设不仅留住了“魂”,更激活了“脉”。
结语
箬岭村的故事,是古道新生的故事,是文化赓续的故事,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山一水,都在诉说着:乡村振兴,既要留住“乡愁”,更要创造“新篇”。未来,箬岭村将继续以古道为纽带,以茶旅为引擎,书写新时代的徽州传奇。(撰稿人:余智搏)
(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