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张鹏华:用科技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2025-04-11 17:30:32
(文/蔡宜芸)
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显示,我国稻米年产量已连续13年稳定在2亿吨以上,占全球总产量的近30%。然而,农业农村部2023年发布的《中国粮食质量安全发展报告》指出,当前稻谷品质检测环节中,传统化学滴定法覆盖率仍超75%,单次检测平均耗时达2小时以上,且人工操作误差率高达15%~20%。品控技术的滞后性与产业规模的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反差,如何让“高产”迈向“高质”,已成为守护“舌尖安全”的关键命题。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有一位低调而执着的科研工作者正以科技为利器,为中国粮食安全构筑起一道智能化防线。他就是“各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智能检测技术平台V1.0”的研发者张鹏华。日前,记者走进张鹏华的实验室,聆听他讲述这项被业界广泛关注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背后的故事,探寻他在食品质量检测领域的初心与前行足迹。
张鹏华的科研之路始于对粮食的天然情感。他成长于湖南一个盛产稻米的小镇,自幼在父辈劳作的田垄间奔跑,对粮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小时候每逢秋收,我常和父亲一同查看稻谷的品质,那时候还分不清楚什么是‘直链淀粉’,但我知道,米饭好不好吃,和它有关系。”张鹏华回忆。这种朴素的认知在他进入科研领域后,逐渐转化为对技术原理的深入探索。多年后,他走入食品科学的世界,主攻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一次次实地调查、反复实验与数据分析让他深刻意识到,当前我国稻米品控体系中仍存在“感官判断依赖强、标准化程度低、检测效率不足”等痛点问题,尤其是在直链淀粉这一关键指标的检测环节。“直链淀粉含量直接影响米饭的口感与营养结构,同时也是优质稻米分类与定价的重要依据。但长期以来,这一指标的检测仍以化学法为主,不仅耗时长、成本高,而且易受人为因素干扰。”张鹏华表示,这也成为他科研路上亟待突破的关键难题之一。

带着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把握,张鹏华带领团队历时数年,终于研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智能检测技术平台V1.0”。据介绍,该平台以机器视觉、近红外光谱分析、多模态数据融合算法为核心,通过非破坏性检测手段实现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高精度、快速判定。不同于传统的化学滴定法,这一技术可在一分钟内完成检测,准确率达95%以上,极大提升了检测效率与稳定性。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一次理念的跃迁。”张鹏华强调,平台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让检测结果从“主观判断”转向“数据决策”,推动食品安全检测迈向智能化、自动化的新时代。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技术平台已在多个粮食收储单位以及食品加工企业中实现试点应用,获得业内一致好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家吴伟评价,“填补了国内稻米品质智能检测领域的技术空白,具备广泛的推广前景。”
谈及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张鹏华表示,他希望以该平台为基础,继续拓展技术边界,将智能检测从“稻米”延伸至小麦、玉米等多种粮食作物,逐步建立起全链条的食品质量智能监管体系。为此,他正联合多家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智能粮仓”系统建设,探索构建集自动采样、实时分析、智能决策为一体的全流程质量监控机制,为我国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如今,张鹏华已将“让科研成果服务民生”的初心化为长期奋斗的恒心。他坚信,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推动下,中国食品安全的未来将更加可期。“我愿为此倾注毕生精力。”他说这句话时,眼中透出坚定的光。在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今天,张鹏华和他的团队正以科技力量,守护着亿万家庭的健康餐桌。未来,随着更多科技成果的落地生根,我们有理由相信,“舌尖上的安全”必将更加坚实可控。
(来源:点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