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老板 - 营销学院 - 河北大学和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阐明农作物害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

河北大学和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阐明农作物害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

2025-04-24 18:16:31

中国能耗强度下降,反映了内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向‘新’向‘绿’转型,不仅有利于自身高质量发展,也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为各国带来绿色发展的机遇。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制定了一系列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和计划,重点控制排污治理,实现降碳减排。中国是非化石能源、清洁交通、绿色金融等方面的全球领先者,中国展现的脱碳魄力,也是“世界最大的希望”。

创新催化膜技术 解决工业污染等问题新路径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速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长期开展污水处理、新型多孔材料设计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的北京师范大学副研究员杨逸博士,凭借其在化学与环境工程领域的突破性科研成果——“低温辅助电纺技术”,为解决工业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问题提供了全新路径。该技术不仅攻克了工业污染治理中的“卡脖子”难题,在国际学术界引发广泛关注,更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目标深度契合,为产业升级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注入科技动能,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该技术获得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化学工程奖项之一——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IChemE)颁发的全球青年科学家奖(2024 IChemE Global Award-Young Researcher Award),以及MDPI出版社颁发的青年研究员奖(2024 Processes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杨逸于广东进行项目路演及推荐活动(2024.7)

传统催化膜技术存在制备工艺复杂、机械强度低、稳定性与催化活性难以兼顾等问题,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是环保领域的全球性挑战。杨逸团队创新研发的“低温辅助电纺技术”,通过高冷却速率与低分相温度调控,一步法合成具有多级微-介-大孔结构的纳米金属复合催化膜材料。该技术成功解决了传统工艺中催化膜效率与稳定性之间的矛盾等关键技术痛点,同时显著提升了传质效率与机械强度,具有效率高,稳定性强,操作简便以及绿色无污染的优势。

科技助力 生态环保高质量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污水排放日益增多,据《2023年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统计,我国排放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接近3000万吨,处理压力逐渐增大,污水处理减污降碳是行业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将会覆盖国家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面对未来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我国的污水处理行业还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杨逸团队经过科研攻关,开发出具有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的净水材料,简化制备步骤,通过促进废水资源化利用,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使污水处理过程绿色化,减少碳排放。

杨逸团队技术的科技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四种效应:

限域效应:通过多孔结构提升反应物局部浓度,催化效率显著提高;

冻裂效应:优化纳米金属电子转移路径,增强活性位点利用率;

协同效应:微-介-大孔及多组分协同作用,提升膜材料稳定性;

传质强化效应:多尺度纤维结构加速反应物扩散,提升传质能力。

通过核心技术以及系列专利技术实现催化膜材料性能突破,机械强度提升50%以上,稳定性延长至传统技术的3倍以上,并可以实现净水效率30%的提升与成本60%的降低。团队已获得13项国内外发明专利,该技术的实践与“推动绿色技术转化落地”的部署高度契合,符合《中国制造2025》中“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的要求,为化工行业实现“高效、稳定、绿色化”升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为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杨逸指导学生开展实验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约束加剧的挑战,杨逸团队正进一步尝试拓展技术应用场景,探索其在新能源材料、二氧化碳捕集等领域的潜力,提高环保技术的全球竞争力。以智慧与汗水,绘制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方案”。(白涓)

(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