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171882
首页 > 营销学院

屡获殊荣的建筑设计师郑慧瑾:探索公共性与可持续性的设计范式

2025-05-07 18:14:41

  上海,这座江海交汇的东方大都会,在快速变迁与文化沉淀之间不断寻求平衡,持续生产丰富的城市更新与公共生活实践。洛杉矶,以自由生长的现代主义、多元文化与电影工业叙事,成为建筑创新的天然试验场。对郑慧瑾而言,上海与洛杉矶的生活经验不仅拓展了她的视野,也塑造了其独特的方法论:在洛杉矶,她勇于跨界实验与探索;在上海,她锤炼出在高密度与复杂语境中,以建筑回应公共性与可持续性的能力。

  自毕业于 SCI-Arc 以来,郑慧瑾先后在洛杉矶知名视觉工作室 Luxigon、国际顶尖建筑设计公司 Benoy及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积累了丰富且多元的专业经验。在 Luxigon,她系统实践了影像叙事与空间氛围建构的跨媒介表达能力。在 Benoy 的五年实践中,她作为 Architectural Designer参与了苏州大悦春风里、温州印象城MEGA等十余个地标性商业综合体、交通枢纽与城市更新项目,积累了扎实的从概念设计到方案深化的综合能力,并提出原创性的TOD “多层客流环” 策略,现已在多个项目中实际应用。此后,在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工作的两年间,郑慧瑾作为 Project Architect 主导包括上海三林滨江项目、台湾新北市耑芃住宅项目在内的重要城市开发项目,进一步拓展了跨尺度设计与多学科协作的实践经验。

(图:郑慧瑾作为苏州大悦春风里设计团队代表在REARD全球地产设计大奖领奖并发言)
(图:郑慧瑾作为苏州大悦春风里设计团队代表在REARD全球地产设计大奖领奖并发言)

  在工作实践之外,郑慧瑾以独立设计师与研究者的身份,持续开展专题性研究,并与 Atelier GOM 保持紧密合作。其主导并联合完成的多个作品屡获国际重要建筑类奖项,研究成果亦发表于《建筑学报》《时代建筑》等核心学术期刊,展现出其对当代设计议题的前瞻判断与整合能力

  她的作品 “Magic Square Pavilion” 先后斩获行业内顶尖设计竞赛的多个奖项,包括French Design Awards建筑设计 - 快闪与临时建筑类别的金奖、建筑设计 - 公共空间类别的银奖,以及Muse Design Awards建筑设计 - 小型项目与装置艺术类别的金奖。该项目以“共享”而非“占有”的视角重新审视上海黄浦江西岸,将滨水空间打造成全天候开放、无门槛进入的城市客厅。简洁有顶的开敞架构为各类人群提供可达的、无障碍的公共空间,多义开放的功能布局容纳从日常聚会到文化活动等多种场景。亭体形态设计基于“河图洛书”数理逻辑,八片单坡屋面错动叠合,回应防汛墙的线性张力,同时在光影变化中构建通透的视线层次。整体空间在遮蔽与开敞之间实现精确平衡,营造既能抵御风雨、又能亲近自然的双重场所体验。

(图:“Magic Square Pavilion” 两道防汛墙之间的轻盈结构 摄影:何威)
(图:“Magic Square Pavilion” 两道防汛墙之间的轻盈结构 摄影:何威)

  在结构策略上,该项目采用轻质实心钢柱与交叉层压木墙共同构成的纤薄骨架,结合预制钢板屋面实现快速装配并保证细部精度。防水策略上,外墙采用防水涂料,平屋面通过弯折钢板组织排水,并辅以高分子防水卷材与灰色陶粒覆盖,增加视觉质感。尽管过程中因成本控制取消了高端定制门窗,设计仍通过预留机电接口与地下管廊,为未来维护与功能扩展保留了充足弹性。项目以高密度节点优化与材料控制,在紧迫多雨的工期内顺利落成,展现了轻量化建造在滨水语境下的精致美学。Muse Design Awards的评委给予此项目高度评价,称它以数理美学营造公共空间,以低强度介入撬动高强度社会效益,为都市滨水空间提供了文化深度与结构灵活兼具的介入策略。对郑慧瑾而言,该项目展现了她以 “在地逻辑 + 快速建造” 模式,探索城市更新的一种可持续、易复制的实践范式。

(图:“Magic Square Pavilion”的内部空间和简洁巧妙的结构设计与防水设计 摄影:whyseeimage)
(图:“Magic Square Pavilion”的内部空间和简洁巧妙的结构设计与防水设计 摄影:whyseeimage)

  另外,作为对当下中国城市住宅形态高度同质化问题的回应,她的项目“The Reproduction of Longnan Garden Social Housing Estate” 提出了 “院落复兴 + 可变结构” 双线策略,荣获Muse Design Awards 与 NY Architectural Design Awards 的两个国际大奖建筑设计大类下共三个类别的银奖。国际评委评价本项目以社会包容与文化延续为核心,尝试重构高密度语境下的居住模式,充分肯定其在改良城市形态、激活邻里关系方面的创新探索。这一作品进一步印证了郑慧瑾对 “结构弹性与社区共享” 议题的长期思考。

(图:“The Reproduction of Longnan Garden Social Housing Estate”)
(图:“The Reproduction of Longnan Garden Social Housing Estate”)

  “The Reproduction of Longnan Garden Social Housing Estate”项目设计打破了中国当代高层低密度住宅开发的常规模式,重新引入院落作为核心空间元素,回应城市住房挑战并延续传统居住文化。建筑布局上,项目结合不同高度的建筑与半围合院落,在提升居住舒适度、优化日照条件的同时,促进邻里间的日常互动。北侧低层围合式住宅保证周边地块采光,南侧高层住宅以屋顶退台形成空中花园,实现高密度与开放体验的平衡。在结构系统上,项目采用大跨度混凝土框架与可变钢结构填充的 SI(Skeleton Infill)体系,提升空间灵活性,支持未来功能转换。连廊与半室外公共空间的引入打破传统住宅小区的封闭格局,重新定义了私密与公共的边界。本项目以院落形态重构与住宅模式创新,展现了高密度居住模式与建筑多样性、社会包容性、文化延续并存的可能性,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提供了前瞻性范例。

(图:“The Reproduction of Longnan Garden Social Housing Estate”)
(图:“The Reproduction of Longnan Garden Social Housing Estate”)

  在项目设计之外,郑慧瑾以研究者、美国建筑师协会(AIA)会员的身份多次受邀担任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的客座评图嘉宾,将学术思辨与实践经验引入教学现场,鼓励新一代设计师关注城市温度与社会公平。贯穿郑慧瑾研究与实践的是对公共性与可持续性的坚定追求:在高密度城市中重建人与自然的互动机制,挖掘空间的长期复用性与低碳演化路径。作为屡获国际殊荣的建筑师,郑慧瑾将继续在城市更新与公共建筑领域做出卓越贡献,聚焦骨架-填充体系与滨水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创新,为未来城市塑造具有生态价值与社会韧性的设计典范。

  (来源:点财网)

责任编辑:何奎良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