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171882
首页 > 营销学院

用“行业通病”掩饰产品漏洞,谁又能为冰块净水器用户发声?

2025-05-09 13:51:06

  冰块净水器又随着夏季迎来一波购买潮,但被社交媒体上吹得天花乱坠的分享帖吸引到头脑一热下单的后果,就是随之而来的抱怨。

  在某红书上搜“冰块净水器”,就难免看到写着这些的帖子:

  “建议净饮机就别带制冰功能了”/“制冰就不该出现在台式净饮机上”

  “收到以后发现别说出冰块,出冰水都很缓慢

  “制出来的冰很小很慢,咖啡都萃出来了,冰还没到位!”

  “很大一个占位置,为了制冰模式入手要好好考虑下”

  “制冰慢的要死而且还巨吵,你猜我买它图的啥呢?断电还化一地水!”

  “买前各种欢喜,买后各种头疼”/“下单前都是好评,下单后都是吐槽

  还没买的用户看到这些,大多望而却步,生怕下一个花了大几千“踩雷”的人就是自己。而且“踩雷”本身也不算可怕,糟心的是需要售后时找到品牌客服,听到的却是“不算故障”、“行业通病”等托词,比如某品牌客服在用户反映制冰噪音大时称:“所有制冰机工作都会有这样的声音,这是正常现象”。

  用一句“正常现象”就轻描淡写的带过了用户们半夜被循环制冷的声音吵醒的无语时刻,这样的态度很难让用户不提出类似的疑问:运行有声音正常,但如此程度,真的还正常吗?

  又或许有人说大部分机器都可以手动关闭制冷,但如果需要早晚反复手动开关,抛开麻烦不说,每次重启制冷功能后的首次制冷周期通常较长,那么早上起床时就注定要因为功能设计的缺陷而没办法直接用到一块冰吗?

  这些例子屡见不鲜,因此多看一些分享帖就不难发现,这些吐槽的本质倒确实代表着一些“行业通病”:制冰慢、噪音大、化得快、故障率高等等问题。

  但这些“行业通病”,事实上到底是现在的行业的确不能够解决,还是因为市场未饱和,各大品牌就都决定躺平赚钱,让产品的技术优化变得停滞不前?

  打开某宝、某东,搜索相关产品,会发现“冰块净水器”作为一个新兴品类,进入这一领域的品牌还不算多。而产品力竞争的核心是技术研发与行业垂直深度,因此深耕品类的品牌所推出的产品与带着“只想分一杯羹”观念的品牌推出的产品,注定有着天壤之别。

  行业近两年刚刚兴起,让这段时间内的产品,其功能也逐渐呈现趋同的态势,后面的品牌大多追着前面品牌的产品做,以降低自己的市场“试错”成本,但很明显,舒适区并没办法支持它们太久,消费者便已经从对净水器加制冰功能的新颖创意中脱离了出来,当用户们不再对此感到新奇,便回归了对于产品实用性与功能设计方面的考量。

  那如何破局,又由谁来破局?

  这些问题,也许可以选择聚焦在“碧云泉”的小积木净水器身上。

  因为在同质化的冰块功能竞争中,是碧云泉让用户们看到了更多不一样的东西,即针对夜间运行设计的光感识别系统,入夜暗光环境可以自动停止制冰,又会在放置环境达到一定亮度时自动开启制冰,既有效减少了夜间的噪音干扰与较高能耗,又能让用户在早上起床时就能用上洁净、厚实的冰块;同时也提升了更快的制冰速度,相比于较为常见的8min制冰,提升到了6min制冰,满足更多高频用冰场景。

  模块化的功能切换也让人眼前一亮,让用户可以不为某一个功能买单,而是买了一个带有“无限可能与功能”概念的机器,因为它可以衔接多款组件,就不会出现过于割裂的更新换代期,而是可以通过持续购买所需的组件,来实现整机核心功能的切换。目前已推出冰水、冰块、冰气泡水与扩容水壶的组件,首发阵容就已足够满足大多用户的常见饮品需求。

  再回到产品力竞争的核心,碧云泉作为在净水行业深耕31年的净水“老大哥”,其行业垂直深度与净水专业性在整个行业都是数一数二的,仅是背靠莱克集团自主研发团队的实力,就让许多品牌都望尘莫及。

  基于此,碧云泉拥有从设计研发到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这就决定了他们可以从营销端接收实时的用户意见与建议,并直接反馈到研发生产端,根据需求带动产业链的任一节点,有效缩短产品改良链路,一代代产品与服务的优化,不断地巩固着用户的口碑,才能够走到今天依旧占据着净水行业的领先地位。

  而反观贴牌、代工的品牌,客服无法对接工厂与研发,不仅不够了解自己的机器,营销端也很难倒逼代工的工厂进行通用生产模具的改良,以至于整体优化链路割裂,出现话术“踢皮球”的客服、用户“屡教不改”的产品优化等不断丧失用户口碑的情况,也让后续想要购买的用户避之不及。

  因此,无论净水科技如何发展,相信只有真正建立在用户的真实需求上的产品与品牌,才能让用户在过了新奇与创意的阶段后,还能够坚定不移的选择与推荐。

  (来源:点财网)

责任编辑:何奎良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