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代理理赔”乱象的风险提示 ——警惕非法中介陷阱,守护保险理赔权益
2025-03-10 17:11:14
2024年2月,刘先生为爱车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保单有效期至2025年2月。同年12月,刘先生驾车与王女士驾驶的两轮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经交警认定刘先生负全责。事故造成王女士多处受伤,先后在县医院和省级三甲医院治疗,共产生5万元医疗费。
保险公司依据公安部2024年11月26日发布并施行的《人身损害误工期、护理期、营养期评定规范》核定,确认承担全部医疗费用及1.85万元“三期”赔偿。但刘先生企图通过非法中介虚构理赔事项虚增赔偿金额,并要求保险公司将赔偿款转入其个人账户,意图克扣部分款项再转交王女士。该中介冒充刘先生亲属协商理赔时被保险公司识破,最终保险公司按规支付1.85万元赔偿,并向刘先生警示代理欺诈风险,明确其行为可能涉及法律责任。
近年来,部分不法中介打着“不成功不收费”“专业团队包赔”的幌子,诱导消费者委托代办理赔。他们通过伪造医疗单据、虚报伤残等级、虚构误工损失等手段,向保险公司索取高额赔偿金。若保险公司定损未达预期,便教唆消费者缠诉、闹访施压保险公司,扰乱正常理赔流程。在收到理赔款后,又以“手续费”“关系费”等名义高额抽成,致使消费者实际获赔金额大幅缩水。更有甚者,个别中介要求消费者先交“咨询费”或垫付“疏通费”,最后卷款跑路,让消费者既损失钱财又无处申冤,最终落得人财两空的境地。
此类行为严重扰乱了保险行业的公平理赔环境,推高了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间接导致车险保费上涨,最终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使市场陷入恶性循环,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消费者个人而言,虽看似能通过非法手段获取高额理赔款,实则得不偿失。一方面,保险公司一旦识破骗局,不仅会追回全部理赔款项,当事人还可能面临额外的违约金、罚款等费用;另一方面,为配合中介造假,车主或伤者需支付鉴定费、诉讼费、律师费等一系列开支,甚至因车辆维修记录异常、出险次数过多等因素导致后续保费大幅上涨,长期来看经济负担加重。情形严重的骗保行为,无论是车主、伤者还是中介自身,都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保险诈骗罪。根据法律规定,保险诈骗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这意味着一旦陷入此类违法活动,将面临刑事处罚,留下犯罪记录,对个人及家庭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人寿财险甘肃省分公司提示广大消费者:
一是增强法律意识:要主动学习保险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险诈骗的界定与后果,从思想上筑牢法律防线,自觉抵制非法中介的诱惑。亲自参与各项金融服务,掌握关键信息,若确需委托他人办理业务,应签署授权委托书并明确代理权限,委托正规律师、中介办理业务。
二是选择正规渠道理赔:事故后,应第一时间拨打保险公司专线报案,按照保险公司的正规流程进行理赔,还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官方APP实时查询理赔进度。警惕“全额理赔”“关系户通道”等捷径,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三是审慎选择鉴定机构:确实需要伤残鉴定或其他专业鉴定服务,务必选择具有合法资质、信誉良好的公立或权威私立鉴定机构。可以向当地司法部门、保险行业协会咨询推荐的鉴定机构名单,确保鉴定结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对中介推荐的机构应核查资质证、许可证、人员资格证,保持警惕,拒绝中介不合理的鉴定安排。
四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个人信息在当今社会极为重要,不法分子常常利用车主或伤者的个人信息进行精准诈骗。在日常办理车险业务及理赔过程中,要妥善保管好身份证、行驶证、驾驶证、银行卡等证件信息,必要时添加“仅限保险理赔”水印,不随意向他人透露。若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或遭遇可疑人员套取信息,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保险本是为大众提供风险保障的善意机制,非法中介的介入却让其沦为牟利工具。每一位金融消费者都应保持头脑清醒,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自身诚信守法及行业共同努力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让保险真正发挥保障作用,助力美好生活。
(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