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以“泥土味”淬炼治理真功夫
2025-04-28 13:57:49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在基层治理的深水区,总有一群干部的身影穿梭于田间地头、村巷院落——他们或蹲在晒谷场与村民拉家常,或伏在农家灶台旁记下民生账,或顶着烈日丈量土地纠纷边界,或深夜围炉推演产业突围路径。这些场景,正是“四下基层”的生动注脚。它不是刻板的制度文本,而是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的治理哲学,是让政策从“云端”落地、让问题从“田间”破题的关键密码。
“下访”的精髓,在于将信访接待搬到群众家门口,用“脚底板丈量民情”。某县推行“干部夜访”制度,要求干部每周至少两次在村民晚饭后“串门”,边剥花生边听诉求,结果发现80%的矛盾源于信息不对称:老人不知养老金认证流程、农户不懂农机补贴政策、留守儿童家长不了解防溺水责任书……当干部能脱口而出“您家低保是按季度发放,每次720元”时,信访便从对抗转为对话。
现场办公的威力,在于打破部门壁垒、直击问题核心。某镇为解决企业用工荒,将招聘会开到工厂车间,让求职者“试工3小时再签约”;为化解宅基地纠纷,国土干部带着无人机在争议地界反复悬停,用三维建模还原历史地貌;为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农技员蹲守田间3个月,手把手教农户配比生物农药。这些“泥土味”的现场办公,让政策从“纸面”落地为“地面”,让干部从“指挥者”变成“共事者”。
调查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真听真看真感受”。某驻村干部为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连续三个月在村小陪读,记录下留守儿童放学后3小时轨迹:40%在网吧打游戏、30%帮老人做农活、20%独自在家看电视。这份田野笔记催生出课后延时服务、周末兴趣班等创新举措。而那些“车窗调研”“材料调研”则沦为笑谈:某干部调研农村养老,全程由村支书代填问卷,最终将“老人最缺轮椅”写成“最缺麻将桌”,闹出政策乌龙。
政策落地的关键,在于“翻译”成群众语言。某镇推广垃圾分类,干部编出顺口溜:“能卖钱的蓝桶桶,易腐烂的绿桶桶,有毒有害红桶桶,没人要的灰桶桶。”配上方言广播剧,让村民听得懂、记得住;某县宣传医保政策,把“报销比例”“起付线”画成“看病省钱树”,枯枝代表自费、绿叶代表报销,农户一看就明。这些“土味宣传”让政策从“文件柜”走进“灶台旁”,让党的声音与百姓心声同频共振。
“四下基层”不是突如其来的一阵风,而是一场静水流深的治理革命。它要求干部既要有“脚踩泥土”的笨功夫,更要有“抽丝剥茧”的真本事;既要当“政策翻译官”,更要当“问题解题人”。当干部能在晒谷场上解纠纷、在田间地头找对策、在灶台炕头听民声,基层治理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因为,真正的治理智慧,从来不在高楼大厦的报告里,而在沾着露水、冒着热气的泥土中。(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镇 兰云昊)
(来源:点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