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向市长自荐:求职突围中的勇气与制度回响
2025-04-28 13:58:01
在湖南工业大学2025年春招会上,22岁的钢琴专业毕业生苗同学手持简历走向阳江市市长,这一瞬间被镜头定格为“求职勇气”的注脚。事件发酵后,舆论场分化为两极:有人盛赞其“硬核求职”,有人质疑其“作秀博眼球”。然而,抛开标签化的争议,这场“市长1小时,学生10分钟”的对话,实则折射出当代青年在就业压力下的突围姿态,更暗含地方政府与青年人才对话的深层命题。
苗同学的“冲动之举”背后,是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严峻的就业现实。他坦言“曾梦想成为钢琴家,如今只想自食其力”,这番自白撕开了艺术生就业的隐痛:专业对口岗位稀缺,社会培训机构缩招,公立学校教师编制竞争激烈。去年秋招,他投出10份简历仅获1次面试,而此次春招现场,多数企业展位前对音乐专业“谢绝咨询”。在“学历通胀”与“专业壁垒”的双重挤压下,他选择向市长递简历,本质是对传统求职路径的“破壁”——当常规渠道失效时,青年只能以“非常规方式”争取“被看见”的机会。
这种勇气并非孤例。近年来,从“00后整顿职场”到“毕业生反向背调企业”,年轻一代正以更主动的姿态介入就业市场。他们不再满足于“等风来”,而是敢于“造浪”。正如苗同学所言:“看到机会就勇敢上,没有博眼球,只是正常求职。”这种“去羞耻化”的求职心态,实则是青年对“内卷”现实的清醒认知: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哪怕过程笨拙,也要在博弈中争取一线生机。
苗同学的自荐行为,亦暴露出地方政府引才机制的“温差”。尽管阳江市市长亲自带队参与“百万英才汇南粤”活动,但现场招聘仍沿袭传统模式:企业展位分散、信息不对称、学生需“海投”简历。苗同学向市长递简历,恰是因“常规通道”未能满足其精准对接需求。市长虽无直接用人权,却可成为“政策信号灯”:一句“阳江是艺术之乡”的推介,既是对学生勇气的回应,更暗含对艺术教育人才的需求信号。若地方政府能借此契机,搭建“市长直通车”“人才供需沙龙”等平台,将“偶遇式对话”转化为制度化通道,或许能避免类似争议,更高效地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值得关注的是,事件后续中,当地两所民办学校明确表示“招聘公平公正,不会因市长握手而倾斜”,这恰是制度刚性的体现。但刚性之外,亦需柔性关怀:对非名校、非热门专业毕业生,是否可增设“技能展示窗口”?对跨省求职者,能否提供“首站安置补贴”?这些细节,关乎城市引才的温度与实效。
苗同学的自荐,本质上是一场“人才求爱”与“城市求贤”的双向试探。对青年而言,他们渴望的不仅是岗位,更是“被尊重”“被需要”的价值认同。苗同学在自荐中提及“父母催考公”“同学升职压力”,这些细节折射出社会对“稳定职业”的偏好,而他的选择,恰是对“非主流路径”的坚持。对城市而言,吸引人才不能止步于“政策吆喝”,更需以开放姿态回应青年的“非常规表达”。正如有评论指出:“年轻人都这么勇敢了,城市不妨也勇敢一点。”这种“勇敢”,是打破层级壁垒的真诚对话,是允许“试错”的包容心态,更是将青年需求转化为政策创新的行动力。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地方政府需重新审视“人才定义”。在数字经济时代,钢琴教师、非遗传承人、乡村规划师等“小众职业”同样关乎城市软实力。若阳江能以苗同学事件为契机,将“艺术之乡”的标签转化为具体政策(如设立音乐教育基金、建设艺术社区),或将吸引更多“非典型人才”扎根。(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镇 兰云昊)
(来源:点财网)